該由誰來為企業招工難買單
發布時間:2010-08-28 新聞來源:燈具英才網
燈具英才網招聘顧問認為:招工難,首先應該覺醒和反省的是企業的經營者。招不到足夠的勞動力,無法正常生產,企業必然受損。不但損失眼前利益,還損害企業的信譽和誠信。這對企業而言,是蠻沉重的打擊。
因此企業應該覺醒:人是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另一方面,企業更要反省:在一個人口大國,企業為何招工難?是企業待遇太差,還是民工期望過高?企業經營者曾經及現在是否依然在盤算著:以極其廉價的工資耗干民工的青春然后一腳踢開,如果企業經營者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并做出合理取舍時,也許招工就不再難了。
其次應該覺醒的是地方政府及其勞動保障部門。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之時,廉價勞動力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招顯然有與時俱進的必要。而其關鍵是轉變觀念。吸引投資最根本的不在于勞動力的廉價,更重要的是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的法律制度,公正的管理執法,周到的投資服務,還有政府的廉潔等。
然則,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不但對資方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睜只眼閉只眼,對非法用工投訴冷若冰霜,政府甚至允諾對資方的經營放松執法。一些地方政府認為,嚴格執法會損害資方的利益,影響招商,妨礙地方經濟的發展。于是,往往坐視資方肆意侵害民工合法權益,導致用工環境日益惡化。
然而,民工不傻。就業環境的惡化,必然迫使民工做出趨利避害的抉擇。“人往高處走”嘛。如此一來,企業招工難了,不但企業利益受損,同時也損害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必須重新認識:嚴格勞動執法確保良好的就業環境和規范用工情況,實際上也是維護企業乃至地方經濟的長遠利益。如今,企業招工難現象的出現,也正是各級政府及其勞動保障部門回歸公正的監管者角色的良好契機。
企業招工難,也暴露了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缺乏足夠的敏感和準確的預測,應當考慮建立社會人力資源預警系統。當初媒體和企業驚呼“民工荒”之時,政府部門官員斥責媒體夸大其辭、嘩眾取寵,對“民工荒”的說法更是不屑一顧,對勞動力供給狀況異常樂觀。如果不是有意制造樂觀假象,那么,唯一的解釋就是政府對實際狀況缺乏準確了解。因而沒有進行正確引導和發出預警;面對招工難,也就缺乏應對的預案。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 |
![]() |
![]() |
![]() |
![]() |
![]() |